潍坊职业学院
当前位置: 从群众意义上来说>>一个电话便会一同团聚>>谁又是声震全区的超级大神>>正文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前台后院”办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05日 16:09  点击次数:[]

信息来源:湖南省信息 

一、前言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类型教育,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是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接产业,合理设置调整专业,主动走出校门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全方位构建校企融合的管理平台,将企业需求、标准、师资和设备等资源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引企入校”、“引企入教”实现办学目标。与此同时,要努力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实现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常态运行,以增强办学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通过创立和完善“前台后院”的办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立“前台后院”办学模式,实行政府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

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可人仿效的标准样式。理想的模式是有标准、可仿效、便于推广,并且能放大、升级。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在2000年创建之初,就在学院主管部门湖南省教育厅的协调下,与同属省教育厅的湖南教育电视台实行“前台后院”的独特办学模式,这是教育系统内的一次资源整合。“前台后院”的关系既类似于又有别于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的关系,类似的是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的产学研结合的关系,不同的是电视台是媒体,是宣传阵地。“前台后院”的“前”与“后”并没有主次之分,“前台”意即先有台,也有宣传窗口在前,舆论先行的意思。在“前台后院”模式的主导下,院台互为平台,资源共享,员工互聘,产学一体,紧密合作,共享品牌资源、频道资源、设备设施及人才人力资源,共同研究解决传媒教育与传媒实践问题,共同创新知识。学院将电视台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推行主体参与型教学;将电视台作为宣传窗口,宣传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绩、科研成果和各方面的工作经验;将电视台作为兼师库和双师型教师培养锻炼基地以及学生就业创业、走向社会的平台;将电视台里的节目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电视台将学院作为智力之源和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从中获得智力和人力资源,获得员工培训、科技攻关等方面的支持。通过院台领导交叉兼职、员工互聘等措施,从组织上保证“前台后院”的顺利运行。实践证明,这是一个互利双赢的模式,学院与教育电视台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这一模式。 

2004年,为进一步整合区域传媒产业资源和传媒教育资源,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隶属于湖南省广电局的湖南广播电视学校整体并入我院,学院随机实行由省教育厅、省广电局和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现湖南广播电视台)共建,省教育厅主管的管理体制,通过厅、局、集团(台)三家共建学院协议的签订和各自权利义务的明确,不但使“前台”的范围迅速放大到全省广电系统,实现了由点到线的拓展,也使学院初步建立了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多元投入的体制机制,从而既能得到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又能得到共建单位的行业支持和产业依托,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放大“前台后院”模式,组建湖南文化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形成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

2005年湖南省第九届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要求,并确定了“一区(长沙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中心区)三带(京广线、潇湘流域和大湘西特色文化产业带)”、“四轮(广电、出版、报业、娱乐)驱动两翼(动漫游戏、会展)齐飞”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为更好地适应“文化强省”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学院在突出传媒特色的同时,专业设置也已覆盖到其他优势文化产业。为促使所设专业与服务产业对接,推进工学结合,学院进一步放大“前台后院”模式,先后与《潇湘晨报》社、省教育科技出版社等新闻出版单位,与湖南“三辰卡通”、“宏梦银河”等动画公司,与湖南大剧院、广州星源等演出公司,与“红网”、创智软件园等网络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和项目开发。在此基础上,学院积极牵头组建 “湖南文化产业职业教育集团”,2010年5月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共有 66家企业、35家科研院所和 15家教育机构牵手加盟,共同组成一个产教研联合体。“湖南文化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我院“前台后院”办学模式实现从线到面的拓展,进一步整合了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有效改变了原来校企合作零散、局部的状态,通过集团化运行机制,使校企双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引台入校”,建立“校中台”教学生产基地,形成利益共享机制

为进一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和产学结合,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0年学院又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湖南卫视,双方按照教学和节目生产的需要,共同出资6000多万元在校内建设了一座15000平米的多功能演播大楼,其中学院出资3000多万元负责用地和土建,湖南卫视出资4000多万元完成1400平米省内最大演播厅和400平米中型演播厅的设备投入和安装。双方通过签署协议,共同制定资源配置、成本核算、收益分配、财产管理、学生实训、项目运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契约”为保障,形成利益共享机制,在确保基地正常运行和设备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使之既成为湖南卫视的节目(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挑战麦克风》等)生产制作基地,又成为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锻炼的重要场所,更成为院台长期合作的平台和纽带。院台共建校内教学生产基地,既有效弥补了学校实训条件的不足,保证了设备的实时更新和补充,提高了生产化程度和社会服务能力,获得了新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载体,并将学生实训、教师实践有机融入节目生产,促进教育与生产深度融合;又节约了电视台的建设成本,降低了节目生产费用;还使学生更加贴近产业实际,在顶岗操作中,提高专业技能,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理解、内化传媒精神,更好地为就业与创业服务,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同时,通过多点合作,使双方的利益捆绑得更紧,合作的持续性更长,在许多方面形成互补,逐步建立校企相互信任、互相支持的长效机制。 

五、院台合作办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创立校企合作市场化运行机制

2008年,国家汉办决定在湖南按“一体两翼”模式建立一个新的国际汉语言文化传播基地,一体即汉语国际推广,两翼则是教育与传媒两大助力。“前台后院”的办学模式天然地与国家汉办的意图相吻合,基地因此顺利落户我院,这不但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个落户高职学院的国际汉语言文化传播基地,也是国家汉办当前仅有的一个全职能基地。依托国际汉语传播基地这个新的平台,学院与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出版集团、国家汉办旗下的北京五洲汉风公司共同出资2000万元组建了“湖南国际汉语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按市场规律进行产业化运作,完成国家汉办交给的四大任务:即实施并创新“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生产销售中华文化电视节目和动漫汉语教材;打造国际汉语优秀人才“星工厂”;完成孔子学院教师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及培训。公司经营所需场地、设备等资产由学院以租赁方式提供,产品由行业专家和相关专业师生共同开发,以项目招标方式实施运作。目前,动漫系列成语故事《中国智慧》、大型人文纪录片《诸子百家与和谐社会》、外国学生居家体验汉语教材《中国家园》、外国学生学汉语辅助教材《唱歌学汉语》、外国学生语言才艺培训中心、“汉语桥”演员剧团等项目均已启动。在整个汉语文化产品的策划、设计、制作、营销过程中,教师、学生与企业员工三方共同参与,真正实现产、学、研合一,使国际汉语文化传播公司成为文化产品生产基地、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基地、教师实践锻炼基地,形成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校企合作市场化运作机制。 

六、结语

“前台后院”办学模式,本质上是我院对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文化产业背景下的一种解读。其要义是将走向市场的传媒与开放办学的教育结合起来,利用行政和市场两种手段,整合传媒产业资源与传媒教育资源,实现“平台对接、资源共享、产学结合、共生发展”。 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具有五大功能:一是资源聚集功能,聚集院台两方面的资源,为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服务;二是定位引导功能,引导学院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准确定位;三是工学结合功能,促进产业发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四是文化衍生功能,催生和繁荣校园文化,促使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五是放大升级功能,拓宽学院合作对象和服务面,是传媒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理想模式。得益于这一模式的完善和功能发挥,学院在回答“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核心问题上的思路日益清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并凸显为鲜明的办学特色。 

(文∕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徐景学) 

关闭

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